中国水产养殖物种、品种数量均居世界第一!大国渔业崛起离不开它
时间:2025-04-16 来源:《科普中国》
日前,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指出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其中就包括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发展深远海养殖,建设海上牧场。
鱼、虾、蟹、贝、藻、参等水产品是人们餐桌上的不可或缺的美味,在品尝这些鲜味时,你是否想过一个问题,我国的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到底有多丰富?除了常见的这些,还有哪些鲜美的水产是我还没有吃到的?
据第一次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共 857 个,分为淡水鱼、海水鱼、虾蟹、贝、藻,还有两栖爬行、棘皮及其他类等8大种类,隶属155个科,369个属,643个物种,种质资源数量、物种数量和品种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那么,为了“上线”更多的新水产品种,让我们的“鱼篓子”更加丰盈充实,我们水产养殖育种业做了哪些努力呢?今天,我们来深入探讨这些话题。
我国水产养殖
正在稳步发展,成绩显著
根据《2023 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 7116.17 万吨。其中,养殖产量 5809.61 万吨,捕捞产量 1306.56 万吨,养殖产品与捕捞产品的产量比例为 81.6:18.4,可见水产养殖在保障食物安全的重要地位。
那么,目前在我们的江河湖海中,用自己的育种技术,养了哪些鱼、虾、贝、蟹、藻?
1、淡水养殖
在 2023 年养殖总产量中,淡水养殖总产量为 3414.14 万吨,占养殖总产量的近 59%。
我国的淡水水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江河、湖泊、水库众多,水生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纯淡水鱼类就有近 800 个种和亚种,还有两栖类、爬行类、甲壳类、哺乳类、软体动物类和环节动物。
近年来,我国淡水养殖业迅猛发展,优良品种及先进养殖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淡水养殖产品产量稳健增长。我们可以养殖的,产量高、有经济价值的淡水鱼类就有超过 50 种,其中有我国传统养殖的鲢、鳙、草鱼、青鱼、鲤、鲫、鲮、鲂(鳊),还有克氏原鳌虾、罗氏沼虾等,产量也逐年增长。

鲤鱼
2、海水养殖
2023 年,全国海水养殖总产量 2395.60 万吨。其中,鱼类产量 205.71 万吨,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 8.55%,别看占的比率小,但产值却是最高的。海水养殖鱼类中,卵形鲳鲹产量最高,为 29.23 万吨,大黄鱼产量居次,为 28.09 万吨;鲈鱼产量位居第三,为 24.69 万吨。甲壳类产量 205.51 万吨,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 8.55%,以虾、蟹产量为主。贝类产量 1646.06 万吨,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 68.71%,其中以牡蛎、蛤、扇贝为主。藻类产量 287.94 万吨,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 12.02%。其他类(海参、海胆等)51.12 吨,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 2.12%。
其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经历了“鱼、虾、贝、藻、参”5 次产业浪潮,已经形成大规模生产的经济品种,鱼类有梭鱼、鲻鱼、尼罗罗非鱼、真鲷、黑鲷、石斑鱼、鲈鱼、大黄鱼、美国红鱼、牙鲆、河豚鱼等;虾类有中国对虾、斑节对虾、长毛对虾、墨吉对虾、日本对虾和南美白对虾等;蟹类有锯缘青蟹、三疣梭子蟹等;贝类有贻贝、扇贝、牡蛎、泥蚶、毛蚶、缢蛏、文蛤、菲律宾蛤仔和鲍等;藻类有海带、紫菜、裙带菜、石花菜、江蓠和麒麟菜等。

石斑鱼

海参和海胆
多措并举,助推我国
良种繁育体系建立
以上养殖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优良品种的开发、推广应用,良种是养殖产业发展的基础,那么,我们是如何建立良种繁育体系的呢?
1、水产良种和新品种的界定
在水产养殖领域,“良种” 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释义,“种”指的是“生物传代繁殖的物质”;“品种” 指的是“经过人工选择和培育、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和共同遗传特点的一群生物体”。
实际上,良种是生产用语,不是育种学用语,它是指生长快、肉质好、抗病性强、性状稳定和适应一定地区自然条件并用于养(增)殖(或栽培)生产的水生动、植物品种。
对于水产良种的养殖,常用良种覆盖率来反映,它可定义为遗传改良品种的养殖产量占水产养殖总产量的百分比。良种覆盖率越高,表明该品种对养殖增产的贡献越大。

2、水产种业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我国的水产种业体系建设始于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初期的工作主要是进行水产原种场和良种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自 1996 年开始进行培育和引进新品种的审定工作,由于起步较晚和配套不够,水产良种体系的建设无法跟上养殖产业发展的脚步。同时,我国水产养殖生物种类极为丰富,在上述普查结果表明,海淡水养殖种质资源总计 857 个,物种 643 个。伴随着新种类的开发和引进,水产养殖生物种类还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这一现象使得我国的水产育种工作难以做到集中精力,分散、重复、效率低的问题是一客观存在的问题。
令人欣慰的是,农业部启动了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建设工程,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水产遗传育种中心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为水产育种研究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以此为基石,呈典型金字塔式结构的水产动物良种体系逐步建成。其中,水产遗传育种中心位于顶层,原良种场位于中间层,苗种场位于底层。
此三位一体相结合的三级水产种业体系建设受到主管部门和业界的广泛重视,在此体系内,遗传育种中心承担新品种培育、遗传资源开发等基础和应用研究,培育出的具有优良经济性状的新品种由良种场负责扩繁并提供给苗种场,苗种场使用优良品种亲本进行养殖苗种的培育,提供给养殖场进行产业化养殖。
这些中心的建设完成标志着我国水产育种的研发进入了发展的高级阶段,对于推进我国水产养殖良种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3、适合国情的种质资源库建立
水产生物种质资源是开展育种研究的重要基础材料。对野生水产种质资源的利用,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对新物种的驯化来增加可养殖种类的数量;二是通过移植来扩大优良品种的养殖区域。然而,由于过度捕捞等众多人类活动使得大量的种质资源遭受破坏。此外,大规模的人工增殖放流和部分养殖种类逃逸到自然环境中,人为地造成了野生种类的基因污染。而现有水产生物种质鉴别方法多停留于形态学等传统技术水平上,在分子水平的鉴别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因此,建立水产种质资源库,开展重要生物种群的遗传结构与变异分析,筛选特异性遗传标记,建立包含核心养殖种类的原产地、原始种群、种群分化和基因库等信息的资源库,以促进水产良种开发、培育的可持续发展。